第(3/3)页 这样,至少最低限度的目标是可以完成了,智能单元靠手搓还是太麻烦了。 尤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更加的“小型化”,手搓能把他搓死。 “确认!” 下一刻,白色空间内的智能工业集群瞬间变样,体型缩水了一倍以上。 并不是说“智能单元”技术含量低,而是作为专项生产设备,集成化要高的多。 周瑞继续给出第二、第三道指令。 “改造此设备,使其生产的‘智能单元’尽可能小型化,其他属性尽可能不变。” “改造此设备,使其同时适配生产各类型‘功能单元’。” “改造此设备,使其可以尽可能与现有其他‘智能制造集群’共用零件与组件。” 指令过后,面前的“制造集群”再次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。 占地面积稍有提升,在120平米左右。 可以批量生产“智能单元”,包括大部分“功能单元”。 产量很大,隔壁村母猪都没它大,每分钟10-13个。 而它生产出来智能单元,其长度则是2厘米。 如果按长度算,比起之前的四厘米,自然还算不得突飞猛进。 但如果按体积算,其实只有之前的八分之一。 更小的体积,意味着更大的自由度,更多的灵活性。 如果以前“智能单元”像是积木,那么现在,则有了一点“流体”的感觉了。 以前周瑞的一对臂甲,大概由140个单元组成,而现在如果同样面积,数量已经破千。 这也是为啥越小越得量产。 当然,小体型也有弊端,比如单个单元的作用接近于无,无论从能量存量,还是从工具角度。 周瑞不打算全部套用“第五代”,而是“四五代混用”,甚至主动制造一些大型单元,让其被较小单元包裹。 否则两厘米的“功能单元”,有鸡毛用。 饺子皮都翻不过来。 这次结果周瑞非常满意,他爽快的直接消耗掉了这次能力,因为如果想要赶在出发琉球前搞定,就得有具体图纸,让万户基地的数十位工程师帮忙一起弄。 之后他花了一整晚的时间,将图纸转移到现实中,再度从电脑前抬起头的时候,已经是天亮了。